珺工筆記本
產品概述
珺工筆記本原理;
盡管計算機技術自20世紀40年代第一部電子通用計算機誕生以來以來有了令人目眩的飛速發(fā)展,但是今天計算機仍然基本上采用的是存儲程序結構,即馮·諾伊曼結構。這個結構實現了實用化的通用計算機。
存儲程序結構將珺工筆記本描述成四個主要部分:算術邏輯單元、控制電路、存儲器及輸入輸出設備。這些部件通過一組一組的排線連接(特別地,當一組線被用于多種不同意圖的數據傳輸時又被稱為總線),并且由一個時鐘來驅動(當然某些其他事件也可能驅動控制電路)。
概念上講,一部計算機的存儲器可以被視為一組“細胞”單元。每一個“細胞”都有一個編號,稱為地址;又都可以存儲一個較小的定長信息。這個信息既可以是指令(告訴計算機去做什么),也可以是數據(指令的處理對象)。原則上,每一個“細胞”都是可以存儲二者之任一的。
算術邏輯單元(ALU)可以被稱作計算機的大腦。它可以做兩類運算: 第一類是算術運算,比如對兩個數字進行加減法。算術運算部件的功能在ALU中是十分有限的,事實上, 一些ALU根本不支持電路級的乘法和除法運算(由是用戶只能通過編程進行乘除法運算)。第二類是比較運算,即給定兩個數, ALU對其進行比較以確定哪個更大一些。
輸入輸出系統(tǒng)是計算機從外部世界接收信息和向外部世界反饋運算結果的手段。對于一部標準的個人計算機,輸入設備主要有鍵盤和鼠標,輸出設備則是顯示器、打印機以及其他許多后文將要討論的可連接到計算機上的I/O設備。
控制系統(tǒng)將以上計算機各部分連接起來。它的功能是從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中讀取指令和數據,對指令進行解碼, 并向ALU交付匹配指令要求的正確輸入,告知ALU對這些數據做哪些運算并將結果數據返回到何處。控制系統(tǒng)中一個重要組件就是一個用來保持跟蹤當前指令所在地址的計數器。 通常這個計數器隨著指令的執(zhí)行而累加,但有時如果指令指示進行跳轉則不依此規(guī)則。
20世紀80年代以來ALU和控制單元(二者合稱中央處理器)逐漸被集成到一塊集成電路上,稱作微處理器。 這類計算機的工作模式十分直觀:在一個時鐘周期內,計算機先從存儲器中獲取指令和數據,然后執(zhí)行指令,存儲數據,再獲取下一條指令。這個過程被反復執(zhí)行,直至得到一個終止指令。
由控制器解釋,運算器執(zhí)行的指令集是一個精心定義的數目十分有限的簡單指令集合。一般可以分為四類:1)、數據移動 (如:將一個數值從存儲單元A拷貝到存儲單元B)2)、數邏運算(如:計算存儲單元A與存儲單元B之和,結果返回存儲單元C)3)、 條件驗證(如:如果存儲單元A內數值為100,則下一條指令地址為存儲單元F)4)、指令串行改易(如:下一條指令地址為存儲單元F)
指令如同數據一樣在計算機內部是以二進制來表示的。比如說,10110000就是一條Intelx86系列微處理器的拷貝指令代碼。 某一個計算機所支持的指令集就是該計算機的機器語言。因此,使用流行的機器語言將會使既成軟件在一部新計算機上運行得更加容易。所以對于那些機型商業(yè)化軟件開發(fā)的人來說,它們通常只會關注一種或幾種不同的機器語言。
更加強大的小型計算機,大型計算機和服務器可能會與上述計算機有所不同。它們通常將任務分擔給不同的CPU來執(zhí)行。今天, 微處理器和多核個人計算機也在朝這個方向發(fā)展。
超級計算機通常有著與基本的存儲程序計算機顯著區(qū)別的體系結構。它們通常有著數以千計的CPU, 不過這些設計似乎只對特定任務有用。在各種計算機中,還有一些微控制器采用令程序和數據分離的哈佛架構。
- 上一個: S410加固筆記本
- 下一個: F110Getac手持筆記本